天国拯救亚当怎么招募-天国拯救废土新生亚当
首先我们来认识上帝、魔鬼、人的关系。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圣经创世纪第一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
世界上第一个男人是上帝用尘土所造叫亚当(亚当翻译“尘土”)、第一个女人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所造叫夏娃(夏娃翻译“有生命的”)
魔鬼原是天使长、名叫露西弗。他是上帝用黄金宝石所造,但是他觉得自己能与上帝同等,就骄傲自大。上帝把他在天国中除了名。
再来看地狱的性质,地狱原本不是为人所立。圣经上说过:我的儿女们啊,你们当欢喜快乐。天堂是我为我的儿女们预备的,地狱是为魔鬼和魔鬼的差役预备的。
我们来了解天堂的情况和地狱的情况。
《启示录》 21:11 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启示录》 21:12 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启示录》 21:13 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
《启示录》 21:14 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启示录》 21:15 对我说话的拿着金苇子当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
《启示录》 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苇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长宽高都是一样。
《启示录》 21:17 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启示录》 21:18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启示录》 21: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启示录》 21:20 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启示录》 21: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启示录》 21:22 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
《启示录》 21:23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启示录》 21:24 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
《启示录》 21:2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
《启示录》 21:26 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
《启示录》 21: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启示录》 22:1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
《启示录》 22:2 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启示录》 22:3 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
《启示录》 22:4 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
《启示录》 22:5 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雷克 乔纳 的书中《末日之战》对天堂里已过世进天堂的人 有描述,对天堂的景象,耶稣的威严与慈悲有描述 雷克按照上帝启示的异象所著。
地狱的经文
. 新约 - 雅各书: 第 3 章
6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13. 新约 - 彼得后书: 第 2 章
4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地狱有火湖,虫,无尽的痛苦。
不接受上帝儿子耶稣的拯救的人,将来的日子就在地狱了
女朋友太迷信上帝了。怎么办?
朋友,你说的“永生”可能是说人的肉身不吧?的确,人的肉身不是办不到的。中国的秦始皇在世时,曾派大型船队到海岛上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结果是无功而返。哪个不想长寿?谁不愿意永生?现在,我来回答你,“人可以永生吗?”
1人原来是可以永生的:上帝造人时,向人的鼻孔里吹了口气,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把亚当安置在伊甸园里,让他修理看守园子。园中有生命树,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子就永远不,也就是长生不老——永生。
2人犯罪后远离了神(上帝),失去永生:神(上帝名叫)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后来,上帝又造了一个女人,名叫夏娃,使她与亚当为伴。不久,一条蛇(魔鬼撒但)来引诱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又拿给亚当吃了。这就是人不听神的话,悖逆了神,犯了罪(神是造物主,人是被造之物。权柄在神手中,不听神的话,不顺服神,在神的眼中就是犯罪)。神是公义的,说话算话的。神说“你吃的日子必定”。亚当夏娃吃了禁果后,当时肉身虽然没有,但是“灵命”却马上就了,也就不能永生了。同时,神把人赶出了伊甸园,不让人吃到生命树上的果子。圣经上说:“罪是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又是从罪来的;于是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因为我们都是罪人,所以,我们都不能永生。
3神造人,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要让人过得好。只是人不听神的话,不顺服神,神才惩罚人。圣经上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到人间,来拯救世人。耶稣基督担当了我们全人类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成了赎罪的羔羊。凡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承认自己是个罪人的人,上帝看在耶稣钉十字架的份上,赦免了他一切的罪,赐给他永生。这个“永生”,不是肉身不。这个“永生”,是指“灵命”又活了,灵命不了——永生。这就是神为罪人设立的救恩。
4“灵命不了——永生。”这可不是世人说的“精神不”。因为耶稣是神,他后第三天就复活了,40天后升天,到父神那里去了。他说,他还要再来审判世界、审判活人人。凡信他的,“反得永生”,到天国(天堂)与神同在,不信(罪未得赦免)的,将被丢进火湖(地狱)受永刑(灵魂受永火之苦)。这不是吓人的,也不是哪个编造出来的。这是圣经上说的。
5神是慈爱的、怜悯人的。神“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神为啥要把自己的独生子钉在十字架上?这就是神的大爱!神在呼召我们、呼唤我们:快醒醒吧!今天有白白的恩典赐给你,到了末日审判的日子,你就不要说“神呀,我是你造的,你怎么把我扔进地狱不管我了?”
愿神祝福您!
世上第一代人是怎么来的?
您好,不管人信不信神(上帝),神是客观存在的。
宇宙中到底有没有神?若有神,我们怎样证明他的存在并认识他呢?今天的课文就是要籍几个客观的事实来认识神:
一、宇宙的来源、存在、运作和规律证明有神:
圣经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一1)造物主全能的神亲自籍他的话(圣经)来启示宇宙的来源。宇宙的创造必有以下的特点:
1.是使无变有的:神说有就有。他用说话来创造万有,万物靠他而立。有人认为宇宙的来源是出于一次大爆炸。那么我们就此推论,太初若没有物质何来爆炸呢?爆炸只会产生混乱又怎会产生有秩序的宇宙呢?若说是一次很特殊的爆炸,这只能证明是神创造的过程。
2.有设计:科学家发现在浩大无边的宇宙中充满了设计、规律和奇妙。
举例一:每一颗星球都围绕自己的轨道行转,星球间存在这互相吸引之律使星球不至于偏离其轨道而导致星球相撞毁灭。圣经说:神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一3)
举例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刚刚好,若太远,地上的人就要冻;若太近,地上的人要热。地球的体积若太小,就不能吸住围绕地球的大气层,若没有大气层,人就不能存活。地球的体积若太大,活在地上的人的体重就会逾千磅,这样,人也是不能存活。所以,神所造的地球刚刚好适合人居住。
其实科学家不是在发明而是在发现,发现了宇宙满有规律、秩序和奇妙。当人发现的越多就越感觉自己渺小。难怪有数据显示:有史以来三百个最出名的科学家,其中百分之九十是信耶稣,认识独一真神的,这包括爱因斯坦、牛顿等。他们曾形容自己一生的发明只不过是沙滩里的一粒沙。
二、从万物的奇妙证明有神: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一20)
圣经告诉我们籍着神所造的万物使我们能认识他的存在。如一张木凳的存在就证明有一位木匠制造他,但你不能因现在找不到那木匠而否认曾有那位制造木匠的人存在。同样,高大宏伟的大厦也必是有人建造出来。若仅仅是一堆建筑材料放在那里,就只不过成为垃圾。但若有建筑师、工程师和工人去利用那些材料来制造,高大的建筑物就必呈现出来。何况这浩大无边的宇宙,岂不更是源于造物主吗?
又如:科学家发现人体满了奥秘:
为何人的头发会长而眉毛不会呢?这正是创造生命的主奇妙的设计,使眉毛不至于不断生长遮盖眼睛,并且眉毛生长的方向是很有讲究的,左眉向左长,右眉向右长,为要保护人的眼睛。这样,当有汗水或雨水从上流下来时就不会直接流入眼睛。人的耳朵是用软骨构成的,若是硬骨,那么,当人睡觉时一番侧身睡时就会将耳骨压碎了。还有,人的鼻子的方向是向下而不是向上,若向上就如人所造的烟窗那样,既不美观,并且下雨时就要装水,那真是一分钟没有雨伞都受不了。造物主的设计显出了神的智慧。科学家又发现动物界被造的奇妙,例如蝙蝠没有眼睛却能在山洞横行无忌的飞行,原来他是靠超声波来导航;萤火虫为何会发光而不发热?蚂蚁为何会预知暴雨降临,而预先将大量泥土堆积于洞口周围?
还有:在寒冷气候时,河面和海面会结冰,但河里和海里深处却不结冰,因为水的特质,使所有水中的生物可以存活,这也正是造物主的智慧。
三、人的本能证明有神:
圣经说: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一19)
神怎样向人显明呢?圣经告诉我们在神所创造的植物、动物和人当中,人是最高层次的生命,不仅有体、又有魂和灵(魂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灵使人能认识灵界、认识神。如经上所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二7)又说: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帖前五23)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何在动物界里没有宗教。一只狗当他遇难时绝不会懂得向神明求救,人却不同,这是因为造物主造人时,已将灵魂赐给世人。俗语也说:人是万物之灵。只是人被罪恶和魔鬼迷惑而拜了假神。
四、无数圣徒的经历证明有神:
历世历代、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因信耶稣回到造物主爱的怀抱里,而亲身经历了神的大能,经历了神怎样拯救他们脱离罪恶的捆绑,不再,夫妻从离婚边缘回复彼此相爱,胜过魔鬼,不再惧怕命运,活出美好的基督徒见证。这些见证实是不胜枚举。
五、进化论的不可靠:
1.进化论乃是建立在许多的假设和推论上,这并不合乎科学逻辑。
2.近代科学家发现猿猴血液的血型和人类不同,体内细胞的基因也不同,故根本是不可能进化成为人。
3.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后来也信了主耶稣,并承认万物始于神的创造。
(达尔文的家人为了保全他的一世英明,在达尔文后曾违背他的意愿否认达尔文生前弃绝进化论)
上帝是怎么来的?
人的进化史 作为哲学的概念,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①人是神的创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人主流的来源于神的创造,其是对于人创造自我的反映。中国有女娲造人说。神话与宗教结合形成中国独立的人学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就有比较系统的人性学说:善恶二性论。欧洲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上帝造人。基督教圣经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一智慧果”,违抗了上帝的意旨,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使其下凡,才创造了人类,因而后来的一切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由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②人是自然的人。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的。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③的人之哲学概念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一: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二:实践是自觉的。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三:解放自我的主体。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总之人以实践创造自我存在,自觉的发展自我的本体。
神学唯心主义关于人的解释与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但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解释,却既有相同点叉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都是讲的物质的人,与宗教神学绝然对立。不同点是。
二者在揭示人的本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尤其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即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他说人的本身最高的绝对的本性及其生存的目的,是在于意志、思维与情感之中。至于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意志。思维和情感则不去考察。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就抽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看作是抽象的自然的人了。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作了科学揭示。马克思也承认人有自然屑性的一面,如人体科学就是以自然人为对象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有两重属性,但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则是其社会性。因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或者群众。无不都是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中,使用生产工具谋取物质生产资料的人,离开这一根本的社会属性。单就自然属性而言那就难同动物相区别了。所以说。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说明人的本质,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编辑本段]五、幸福学中人的定义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
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可以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其实呢,人类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一样,与其他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其个性的,特别是人的意识。根据马克思理论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关于“人”我们就可以如此定义:
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
什么是人的不满足本性呢?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好。以下几个例子都可以证明人的本性是不满足:
例一,拿青年人和青年动物相来比较,人是很难像一般动物那样,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一呆就呆上大半天的,人一般上“痴呆”十分钟,就会被人戏称“你有病呀”,如果是动物呆上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会有人认为它有病。
例二,人天生都是有自尊心的,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意听批评的话,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也是如此。
例三,人都是不知足的,虽然我们常说“知足常乐”,但是很少发现有人会知足的——除非是真有病的人。
例四,人类的进化史也间接的证明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是由于人类逐渐形成的更强不满足的本性。由于人类的不满足,从而导致了人类的更强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
另外,不承认自己的罪责或者犯下滔天的罪恶的人一般有会用“不是人”来评价,所以在中国有日本人不是人的说法。(具体原因请参考二战日本侵华与现今表现。)
六、宗教对人的定义 圣经上是这样说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上又说:“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领他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因为他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所以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人”字象征着一男一女的共同体,是合二为一的典型代表,是夫妻的代表符号。男左女右,男高女低,男大女小。左面一撇代表男人,男人上顶天,下立地,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占据着大部分的空间,这意味着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既然男人上顶天,出头露面的就应该是男人。所以,男人要爱护女人、保护女人、承担起人生的重任。天塌下来有男人撑着,这是上帝给于男人的责任。女人只有嫁给这样的男人,心中才觉得有了倚靠、有了幸福、有了安全感。 右面的一捺代表女人,她比男人弱小。女人占的空间也比较少,责任、义务、力气、都比较小。她在男人的臂膀呵护之下,是男人的得力助手,以男人为依靠。男女相依为命,缺一不可。因此,“人”字不管缺少哪一笔,都东倒西歪,头重脚轻。没有了支撑,缺少了依靠,都要倒下成为“一”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孑然一身。就是你使劲全身解数站直了,立正了,也还是一个“1”字。孤立无援,独树1帜,横竖都是一个单身汉 ,反正都是光棍一条。 有一个字谜,是这样说的: 有撇有捺,有小有大,有高有低,有婚有嫁。说的就是这个“人”字. 上帝说:“人要离开父母,要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在上帝看来,只有男女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传宗接代的人。你看,”好”字就是一男一女组合起来的,只有男女搭配才是最好的。试想,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怎么能有我们今天的人类呢? 既然二人要成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夫妻二人就不应该分离。就要合二为一,亲密无间,就应该不离不弃。这样才能永远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两个人发生了矛盾,闹了意见,产生了隔阂,二人之间就有了距离,那就不念“人”字了,却变成了“八”字了。本来是恩爱的夫妻,现在却成了对立的双方,相互怒目以待,各有戒心,缺少了紧密的感情联系,哪里还有爱情可谈。人的来历和堕落起初神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鼻孔里,成为有灵的活人,叫亚当。神说:“那人独居不好”他造了一个配偶女人叫夏娃。从此地上有了婚姻和家庭。人是由灵魂体组成的,叫人活着的乃是灵,因人有灵魂才有思维并能发明创造,并知道善与恶,美与丑。人体内的灵魂就是生命,灵魂与身体不能分开,灵魂若没有身体,就不能在物质世界表现出来。身体没有灵魂,同样也不能活,是人。因此人的不是生命的终止,乃是灵魂与身体分离,灵魂永远活着,身体从尘土来的要归回尘土。神叫亚当夏娃在神的主权下享受神所赐的美福和永生,安置在里。他俩不听神的话,被魔鬼引诱犯罪得罪神,因此被神驱出伊甸园,使罪和亡进入世界,魔鬼又称为或,撒旦他是迷惑普天下的,它妄称神的名来诱惑人,叫人拜它,如各种偶像,龙、蛇、蟒、黄鼠狼,各种邪术、巫术、大仙等。人受迷惑拜它,掉进它的网罗,受灾祸不能自拔,后灵魂下到地狱永远受痛苦。魔鬼引诱人离弃独一真神上帝,去拜它使人类犯大罪,这是人类的愚昧和无知,使人类掉进迷信里,有人用魔鬼巫术等使千万同胞耗尽钱财悲惨下到阴间。所以我们要悔改。信独一真神上帝,因为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病患直到永远。罪是何等的可怕。人在罪中活着受罪的辖制,如羊走迷偏离正路不能自己摆脱罪是何等的可怜!怎么办呢?上帝为人预备救恩和永生人因罪的缘故,都落在败坏和亡当中,神顾念他所造的人,怜爱世人,没有因罪放弃人,相反为人预备救恩,按他的计划,差遣他的独生子耶酥作我们的救主。是圣灵感孕由童女玛利亚而生。就是震惊人的好消息,圣诞,普世欢腾,纪念救主降生,是要把人类从罪恶里拯救出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耶稣降生定为,降生前定为公元前,降生后定为公元后,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主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带给人类丰满的恩典和真理,他给痛苦的人带来了安慰,迷失的人带来方向,走在罪恶和亡的人带来救恩和永生,使我们找到了源头和归宿,认识人的真正价值,最后把我们带到永恒的国度天国。 [编辑本段]七、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 中国当代学者、人学家张荣寰先生在2008年3月发表的《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中解决并得出人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根本命题及其最新成果: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 ,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从理性的角度来关照社会秩序的方法是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双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在人格生态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当反思在科学与哲学中丧失了发展原本的确然性的环境。要想找回这种区分后的确然性的环境就只有将人归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拥有出发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态中反思,用东方的一个术语“养生”来说明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丧失养生的作用,现象学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人格生态的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它仅仅来源于纯粹“反思”,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这就需要人学的基本观点来复生这种僵尸学科的的生命,那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社会”“生活世界”“交互主体”和“人格生态”的同时,对科学和哲学提出反思性的要求。”
“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 [编辑本段]八、相关词条 1、人学
概念: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 , 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 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杜甫是怎么样的人
中文“上帝”一词来自于昊天上帝,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被广泛使用。上帝是儒教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由于圣经的翻译者,认为GOD与中国儒教中的上帝,意义相同,因而把GOD翻译成了“上帝”。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
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他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上帝”概念,利玛窦认为这个概念完全可以与拉丁文的“Deus”对应,可以用“上帝”这个中国概念来直接翻译拉丁概念“Deus”。
“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古代中国人与古代犹太人一样,认识到宇宙万物和人类命运之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创造和主宰的力量,中国人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个至高神圣的力量。
扩展资料上帝既是六天合一,又是五位一体,即五方、五行之神。“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 天本来只有一个,“五帝,天之别名也”。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
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云「上帝,大微五帝」者,按《周礼·司服》云「昊天上帝」,郑以为昊天上帝祇是一神,北极耀魄宝也。
知此皇天上帝不祗是耀魄宝之上帝,为大微者,以《周礼·司服》云「祀昊天上帝,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既别云五帝,故知昊天上帝亦唯一神。此《月令》皇天上帝之下,更无别五帝之文,故分为二。?
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
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百度百科--上帝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长安,目的是求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 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未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
诗歌创作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又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他替这些人提出控诉,对差吏给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书杜甫《秋兴八首》
杜集里也有一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的感情也较为淡泊,比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
杜甫写过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怀念妻子的有陷贼时写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杜甫自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诗,有十余首之多,几乎首首都显示出对于李白深厚的情谊、热烈的关怀和衷心的钦佩。
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岁学诗,直到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骘古今诗人的主张。
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象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陶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铨》卷五)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给杜甫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里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体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宿江边阁》、《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1000字。是除少数比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过多的典故,掩盖了丰富的情感或填补了应酬之作内容的空虚。杜诗中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内写的。由于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华,杜甫在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杜甫诗意图轴清代张□作
当然,杜甫也写过一些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比较无聊的诗。当他在长安充当贵族的“宾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职的时候,当他漂泊西南,为了衣食,不得不与地方官吏们相周旋的时候,所写的一部分诗,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颂扬对方如何贤明,申述自己如何贫困,以乞求怜悯与恩赐,格调是不高的。宋代淳熙刻本《杜工部诗集》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