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元神之腑的是什么-原神被称为什么

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传化物的功能,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这些器官“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由于六腑的这种基本功能,也就决定了六腑是以通为顺,具有“泻而不藏”的特点,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泄者也。”

一、胆

胆又属于奇恒之腑,是因为其内所容之物为胆汁,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与其他腑接受外界摄入的饮食物有所不同。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胆汁泻入肠道有帮助消化的功能。

胆还与人的意识思维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胆有主决断的作用。人在处理外界事物时,能够有明确判断并果断作出决策与其胆主决断的功能有关。胆与肝互为表里。

肝之余气溢于胆,形成了胆汁。在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配合。

二、胃

胃又称胃脘,其上部为上脘,中部为中脘,下部为下脘。

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腐熟和消化饮食物,《灵枢玉版》称之为“水谷之海”。

胃把经过腐熟消化后的饮食物向下输送到小肠,由小肠进一步吸收其精微,所以胃以降为顺。若胃气不降,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证。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分工合作把水谷精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是人体营养的源泉。脾胃的这种功能通常概括为“胃气”,所以中医在辨证治疗时,十分重视胃气有无,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

三、小肠

小肠是一个管状器官,回环迭积,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的幽门相连,下口与大肠相接,交接处称为阑门。

小肠为受盛之官,“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经胃腐熟后的饮食物传送至小肠,由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并把它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即精华部分经脾的运化转输到全身,其“浊”即糟粕部分下输到大肠。小肠的这种作用称为“泌别清浊”。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火过盛常移热于小肠,出现舌红尿赤等证。

四、大肠

大肠也是一个管道器官,其上端与小肠连接,下端为肛门,是粪便排泄的出口。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由小肠下输的食物残渣经大肠进一步吸收其中水分,使糟粕成为成形的粪便。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泄泻或便秘症候。

大肠与肺互为表里。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人体水液代谢后的多余部分在膀胱中贮藏,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尿液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气化不利,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失于约束,则会出现尿频,小便失禁等证。

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要依赖肾气的调节。

六、三焦

在六腑中,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在解剖的脏器中还找不到其对应的实质。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三焦居“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六腑中,只有三焦与五脏没有表里关系,所以《内经》称之为“孤府”。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津液的气化,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谓“决渎”,即疏通水道的意思。三焦又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的通路而敷布全身,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主要是依据其功能而划分的。

“上焦如雾”,是说上焦具有布散的功能,能够把水谷精气像雾露一样布散到全身。《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实际上是概括了心与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如沤”,是说中焦具有的腐熟作用。饮食物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沤”的过程,腐熟以后,其精微部分才能被吸收。《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指中焦)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从这种功能来看,实际上是概括了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

“下焦如渎”,“渎”是下水道。把下焦看做是下水道,是说下焦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功能,即包括了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

附: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奇恒之腑除胆以外,都不与五脏有表里配合关系。脉、髓、骨、胆在前面的章节里已有叙述,这里只论述脑和女子胞。

(一)脑

脑为髓海,是由髓聚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关于脑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没有直接阐述,但在论述“髓海不足”的病证里面,我们可以推论古人对脑功能的认识。《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可见脑与人的听觉、视觉密切相关,而视觉和听觉又是人体精神的表现,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这强调了脑的重要性。明代李时珍也进一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孕育胎儿和发生月经的器官。女子胞在生理上与肾脏和奇经中的任脉、冲脉关系最为密切。肾具有生殖功能,在女子十四岁左右,肾中精气充实,产生了一种叫做“天癸”的物质,天癸是一种能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同时任脉和冲脉也开始充盛,任脉主胞胎,冲脉为血海,这两条经脉都起始于胞中,于是月经初潮,具有了生殖能力,所以妇女的月经是否正常与冲任二脉有着直接关系。胎儿在胞宫中孕育,也受冲任二脉的影响。

由于月经的通行和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液,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心、肝、脾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胞宫的生理功能也受到心、肝、脾三脏的影响。

奇恒之腑包括

肾为作强之官,是人体的肾水来源,肾为水所以来中和心之火,水火平衡才可以拥有健康体魄。膀胱藏津液,也属水,起贮藏作用。

肾位于腰部,中医认为,由于肾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密切相关,故有肾主藏精之说。肾主水,主吸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人体饮入的水分,其中是通过肾脏的气化作用形成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故肾主水。肾精充则骨髓得充、骨得以养,骨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故肾主骨生髓。肾对气有固摄、受纳和与肺的协调作用,故肾主纳气。所以肾为五脏之本,作强之官。

由于肾脏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肾脏一旦发生疾病则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及生命。因此认识肾脏和了解肾脏的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肾藏精

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肾主骨

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肾主水

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助肺吸气和降气的功能,正常的呼吸既赖于肺的肃降,又赖于肾的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这种气喘就是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往往是由于肾精衰少的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的说法。

什么是肾阴与肾阳

有些人到医院治病,医师会说,“肾阴不足”等等,到底什么是肾阴,什么是肾阳呢?下面就给大家解读一下:

肾阴: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消化不良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 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阴阳互根、互相转化了,肾阴和肾阳有什么关系呢?

肾阴、肾阳是这样的一个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的功能不足所致。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肾与膀胱的关系

认识了肾以后,我们下面来认识一下肾的兄弟膀胱,看看肾和膀胱之间有什么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其与肾直接相通,又相表里。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其浊者下输于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当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的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以维持水的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肾与其他脏的关系

肾与其他脏腑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我们来逐一看一下:

心与肾

心位于上,属阳,为天,在五行属火;肾位位于下,属阴,为地,在五行属水。天气下降于肾,肾水上升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能才能协调。否则,若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

肺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上之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肺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故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外,肺、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若肺阴虚可能损及于肾阴;肾阴虚则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相并出现。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敢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故曰: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肾同源”。

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有不制阳而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耗肾阴,导致肾阴不足。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也影响女子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故曰:“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养生重在先养肾,关键在于精气神。肾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就像一个“藏宝洞”,吸收了人体各个脏器存放于其中的“物质精华”,使其具有掌管生长、发育、生殖、调节体液、调节二便、主骨生髓等功能。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系统的健康,而人的年龄,生活习惯等也会影响肾功能的强弱。

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

奇恒之腑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

奇恒之腑介绍及生理功能: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奇恒之腑在女子为六个,而在男子为五个,其实,男女皆有“胞“,不应只将女子胞规定为奇恒之腑之一。为了弥补男子的奇恒之腑也有六个,明清医学家加了”精室“这一脏器。

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

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这是中医基础学理论,你问的这么专业,是学这个专业的?那平时问问老师就好。

我中医基本理论忘记的差不多,但你这句话,说的不全面,也不对。。。

“脑为元神”,主营人的神志活动,藏象学说中把脑的某些功能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且与心得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与脊髓相通,而髓由精化,精由肾藏,故脑与肾的关系密切,但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充盛,故脑髓的充盈,不但与肾精密切相关,而且与五胜六腑之精有关。五脏六腑精气充盛,充养肾精,则肾精充盈。肾精充盈,则脑髓充满,故脑能正常发挥其各种功能。

不是这个专业的,看上文可能看不明白,可以买本中医基础理论看看,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是教学用书。。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4,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5,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假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元性:人生下来就附带着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气:出自腹中,气不续,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阳,现代称荷尔蒙

很多考生想高效的进行执业药师备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执业药师备考知识点“六腑的共同特点和生理功能--中药综”,详细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执业药师考试!

六腑的共同特点和生理功能

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主决断,具有对事物判断决定的机能,又属奇恒之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为储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称,主持运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水液运行的通路。

上焦如雾,主气的生发和宣散。形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

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形容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下焦如渎,形容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的作用。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似六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似脏,“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其中脑为元神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