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一炁与元气-先天一炁就是元神

元始天尊的师父是谁

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老祖(《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父;是部分道教徒所信仰的仙祖。

传说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为众仙之祖、众圣之师(天道圣人的老师)。鸿钧又称“鸿元道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 混沌初开时,西昆仑有一人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后来成了元始天尊的师傅。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他是最高无上的,他就是道,不会参与世间之事情,不会偏袒任何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鹅毛,真正做到顺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发生毁天灭地的圣人之争斗,他不会出现。 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老祖按《封神演义》中看来,鸿钧道人就是无上大道了,原因就是他是三清的师傅,三清中老子是开过天的(书中说老子的太极图是老君劈地开天定地水火风玄妙之珍),而且书中载通天败走之后遇到鸿钧之前,有过话说,不如重立地水火风换过世界,不过这事还要秉过老师。可见鸿钧老祖的徒弟都能开天辟地,而且开天还得禀告他一声,同意了才能开天,那鸿钧算什么存在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只能给他一个至高无上的称谓—道。而且书中鸿钧道人现身的时候有诗曰: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混元一气代表的就是道,鸿钧是混元一气所化。鸿钧的定位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无上大道。 元始天尊师父是谁

元始天尊的师傅:元始天尊:又名“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是公认的道教最高神祗。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盘古巨身开天辟地。《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那么他的师傅又会是谁呢?

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道人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 在小说中,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盘古(另有部分道教徒称元始天尊的前身是盘古)。 混沌初开时,西昆仑有一生灵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此句出自以《封神演义》为蓝本之说书话本)!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他是最高无上的,他就是道,不会参与世间之事情,不会偏袒任何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鹅毛,真正做到顺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发生毁天灭地的圣人之争斗,他不会出现。 鸿钧老祖大弟子的创出一门修行的法门,即在人间挑选合适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历人间疾苦,做转世之修。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转世之凡人,名唤老子,天纵奇才,仙心泛滥,有如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和“上玄清气”三种不同的境界,隐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玄清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又兼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遂以此老子为彼大弟子,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 元始天尊的师傅叫什么

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

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而燃灯自得定海珠2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 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 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知何故隐居山林培养出孙悟空这一超级杀手来大闹天宫) 另有一说:鸿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 姜子牙确说是一成精白熊闻得阐教妙法无边甘心向道,求原始收留。跪于原始洞外。怎奈原始不收乌合之众只看根基。于是白熊一座数百年在洞外坐化了。后转生为姜子牙复上山学道。原始见其与道无缘本不欲收留,怎奈他前生精诚所至,且日后有将相之才况可代己完封神一职便收为门人,后来便衍生封神许多故事。。 原始天尊师傅是谁

原始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天中尊贵难得之存在,故名天尊。 三清代表“道”也是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先天尊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混元生六道万物,人,动物都在六道之内”。《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是为天宗。” 可见原始天尊并没有师傅,而是直接由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成,即“一气化三清” 元始天尊的师傅是谁?

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因为鸿钧的徒弟盘古(即元始天尊)开的天。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后更名为如来佛),准提道人(很可能就是菩提老祖)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前三者称为三友。如来佛后来创立了佛教。太上老君创立道教。鸿钧老祖是三清教的教祖。后来三清教由其徒弟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共同管理。也有一种说法是菩提老祖,蛇身女娲与鸿钧同辈。而有说法是蛇身女娲在后,是盘古开天以后,蛇身女娲才补天的。也有人说燃灯道人是接引道人的师傅。而天由盘古斧辟开混沌后,变成天的。鸿钧老祖生于太元之先,虽然天地沦坏,但是老祖之体常存不灭,每逢天地初开,就会开劫度人。鸿钧老祖乘骑金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左手执龙头杖,右手捧净钵盂水。因此鸿钧是无人能比的第一!不过也有传说还有:混鲲祖师,与鸿钧同辈,但记录太少了。

元始天尊的师傅是谁

元始天尊(Primus)和宇宙大帝(Unicron)一样,他们都是创造神至尊太君(Primacron)创造出来的远古生命体。与宇宙大帝不同的是,它是靠四块能量芯片(地球,猛兽,巨人,急速)来给予能量,宇宙大帝则是靠吞吃星球来补充能量。但当元始天尊没有能量芯片时,他连惊破天也打不过。有了能量芯片后,力量足以摧毁宇宙。特别是拿起卫星炮时,一下子就把宇宙大帝变成的黑洞给摧毁了。 元始天尊(Primus)曾与宇宙大帝决斗,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自身化作一个被地球人叫做塞伯坦的星球以此来封印了宇宙大帝的元神,并在塞伯坦星球上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机械生命体-变形金刚。

元始天尊的师傅 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的师傅是谁

元始天尊的师傅:元始天尊:又名“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是公认的道教最高神祗。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盘古巨身开天辟地。《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那么他的师傅又会是谁呢?

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道人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 在小说中,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盘古(另有部分道教徒称元始天尊的前身是盘古)。 混沌初开时,西昆仑有一生灵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此句出自以《封神演义》为蓝本之说书话本)!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他是最高无上的,他就是道,不会参与世间之事情,不会偏袒任何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鹅毛,真正做到顺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发生毁天灭地的圣人之争斗,他不会出现。 鸿钧老祖大弟子的创出一门修行的法门,即在人间挑选合适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历人间疾苦,做转世之修。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转世之凡人,名唤老子,天纵奇才,仙心泛滥,有如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和“上玄清气”三种不同的境界,隐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玄清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又兼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遂以此老子为彼大弟子,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 二弟子盘古,那一日盘古与一众师叔伯门人弟子们正玩耍作乐间,也不知抽的什么风,忽觉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难分,好生不爽,信手便是一斧头,就此开出一个天地来(这位真可谓猛人是也!),更使法术化做那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盘古不仅斧子使得好,更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所收门人弟子无数,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为修行最圆通者,你道哪十二门人?分别是:广成子,赤 *** ,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云中子。法力高强、出神入化。后世凡人感其开天辟地之功,皆尊盘古为元始天尊。 三弟子通天,曾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端的也是融汇圆通、异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来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此是后话,表过不提。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 孙悟空的师傅是谁?和元始天尊他们有什么关系?

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是菩提祖师,一个是唐僧。书中并没有提到菩提祖师与元始天尊有什么关系。

扩展资料:

菩提祖师的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在印度佛教中,是大智慧的意思,也是指一颗心突然开窍。 也就是说,孙悟空这颗心长成后,需要到菩提学院来开窃,完成心的初步修炼。人身始终要的,人的思想却始终不灭,这就是孙悟空始终要学长生的缘由。

孙悟空学了那么多技艺,最牛叉的就两样: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也是有寓意的。七十二变,代表的是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筋斗云,代表的是快。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快?有人说是电,有人说是光,其实都没有人的意念快!孙悟空的这两项技能,也是代表人心变化是最快的!

菩提虽然不能与他所处的时代直接抗衡,但是他很好地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这也是吴承恩老爷子的追求。但是呢菩提祖师不失过错却也是世外高人不问世俗之事。要论实力菩提祖师无人能敌只是不出手罢了。

菩提祖师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人存于世,弱者而生,强大而亡,即凡事皆有度,如果他允许孙悟空拿自己撑腰,以孙悟空的性格,必然会更加天不怕地不怕。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来,既成全了孙悟空,又成全了自己。

成全孙悟空在于不让孙悟空连累自己以至于背上毁师灭祖的不仁不义之名;成全自己在于让自己继续远离俗世,长隐于这灵台方寸山中。

同为道教之祖,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谁的地位更高?

早在92年时紫林道人就在浙江金华双龙洞时,就听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恩师讲授《太乙金华宗旨》的原理和方法.我看得最多的是,近代中文版《太乙金华宗旨》由著名的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1993年《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由北京气功学院出版发行。

95年冯广宏先生编译《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 吕祖曰:自然曰道,道名无相,一性而已,一原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古来仙真,口口相传,传一得一。太上见化,东华传递某,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谓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日,滥泛极矣,凌替极矣!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千劫难逢,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

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注,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如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是也‘。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吕祖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问天心不能动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通灵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诀,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为身也。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知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结,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炁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吕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百度)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哇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百度)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百度)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下手功夫,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功夫始终如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躯,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百度)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的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念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远视,而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变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眼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〇中间起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〇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意,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初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境,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吕祖曰: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倾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倚是也。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初浮不能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动则炁动。定心必先之以养炁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炁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子,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 ‘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炁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的暖气而生矣。故母鸡随有时外出,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也。人能心,元神活矣。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百度)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百度)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 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凡坐需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百度)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吕祖曰:验证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担,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慢心承担,必须请事斯语。静中绵绵无间,神情豫悦,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籁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地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炁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第一段,是应《观今》云:‘日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出.上善若水,清而无瑕,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主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窃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篷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验证耳。

现在验证,可考有三:

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验证;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阳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絪緼,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而可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炁,即在现前验证中自讨,一炁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胆大,为第一义。” 吕祖曰: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况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者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百度)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一刻无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吕祖曰: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旡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头绪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也耳。二物一遇,便扭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千山也。次则往来无踪,浮沉无辨,脉住炁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乃与之俱动,动则天根;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悠扬自得,忽而欲寂,即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处,欲觅己身,了不可的,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炁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源,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优游,不费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藏炁穴,众妙归根也。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俱是后日发挥。今以一节中具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干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离,即在其中。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养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极。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入生之神丹。“神丹”为何 ? 曰一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子辈不明一节中具三节,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观为喻,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 次假,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 ; 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吾虽有时单言离,有时兼说坎,究竟不曾移动一一句。开口提云:枢机全在二目。所谓枢机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窍,悉是光明藏,岂取二目,而他概不问乎,用坎阳,仍用离光照摄,即此便明。朱子云阳师讳元育,尝云:“瞎子不好修道,聋子不妨。”与吾言暗合,特表其主辅轻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其曰中之暗处,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谓月之窟也,不然自言月足矣。月中之白处,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谓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开止是半个,合来方成一个全体。如一夫一妇,独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妇,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难喻道,夫妇分开,不失为两人,日月分开,不成全体矣。知此则耳目犹是也。吾谓瞎子已无耳,聋子已无目,如此看来,说甚一物,说甚两目,说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说甚七窍,七窍一窍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处,所以不见有两,子辈专执其隔处,所以随处换却眼睛。 《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意见,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语,无不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自”,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选根”,此则何意?尘是外物,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之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借他为自,终非吾有。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此为内尘也。惟见性无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念流转之见性,即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入还辨见时,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故留见性,以为阿难拄杖。究竟见性既带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传送识、阿赖耶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亦破,则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子辈回光,正回其最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用根中之元性,落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干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吾身之气,四肢百体,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从何识活子时,即识得活子时,确然又有一正子时,是二是一,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见得不真,何者为正,何者为活耶。即如活子时,是人所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人未识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吾因度世丹中热,不惜婆心并饶舌。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原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步云汉今登天关,掌雷霆兮驱霹雳。

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大道。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者。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人言。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

当然是元始天尊的地位更高了。在正统道教中,三清并不是所谓的师兄弟关系,恰恰相反,元始天尊为道教之祖,天地主宰,是灵宝天尊的老师,太上老君的师祖。三清里的其他两位,以及万界群仙,见了元始天尊,都必须称呼一声?大天尊?。

我们都知道,在道教中,有三位大名鼎鼎的先天神灵,他们秉持鸿蒙造就以来宇宙中长存不灭的三清祖炁而生,后来孕育了玄元始三气,逐渐从混沌中出现,号为?三清?。神通,修为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所谓的三清,当然就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以及最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在西游记中存在感很高的?道祖?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是以老子为原型,因此,经常被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知名度可以说比元始,灵宝高了一个档次。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才越俎代庖的把太上老君设计成了三清里的老大。但是,正统道教中的背景设定可并非如此。

三清是什么关系,同门学艺的师兄弟吗?当然不是。元始天尊是创造鸿蒙,开辟万物的终极主宰,?玉清?是三清中的第一因,为道教之教主;其次,才轮到玉晨大道君,让地水风火定下乾坤的灵宝道祖,以及教化世人,传播道门教义的太上老君。

夫道不可无师资,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因此,太上老君,灵宝天尊见了元始天尊,都要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祖师?和?大天尊?。他们的地位,是无法和元始天尊所媲美的。因此,元始天尊是道教里的第一真神,毋庸置疑!

修真的等级划分有几种?

创始元灵

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此时西昆仑山有一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这元灵无意中得此神器,经过数世修行,元灵功德圆满,道法得成。这便是万物始祖,称“创始元灵”。此时,它将这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分别赐予另外四个形象各

异、灵窍初开的生灵,使之各修一门。老大鸿钧老祖,修“玄清气”,老二混鲲祖师,修“玄灵气”,老三女娲娘娘,修“玄空气”,老四陆压道君,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空明”。四位始祖从那些无数生灵中挑选具慧根者,各收于门下,并开宗立派。

杜撰:创始元灵第五位徒弟——杨眉大仙,乃一异数。

鸿钧老祖

收有三大弟子: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盘古大帝)、灵宝天尊(通天教主)

鸿钧老祖大弟子的创出一门修行的法门,即在人间挑选合适之人,以自身元神化身其中,历人间疾苦,做转世之修。一日,竟有一大弟子转世之凡人,名唤老子,天纵奇才,仙心泛滥,有如江水滔滔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能一气化三清,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和“上玄清气”三种不同的境界,隐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玄清气”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创出一门派别——名唤道教,端的是大放异彩。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又兼大弟子自来无名无姓,遂以此老子为彼大弟子,尊其为道德天尊,也有人尊其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主修丹道,因其法门独特,所以传人难寻。至此只有一个门人弟子。后世人尊称玄都大法师。(鬼谷子)

二弟子盘古,那一日盘古与一众师叔伯门人弟子们正玩耍作乐间,也不知抽的什么风,忽觉天地一片混沌,模糊难分,好生不爽,信手便是一斧头,就此开出一个天地来(这位真可谓猛人是也!),更使法术化做那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盘古不仅斧子使得好,更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所收门人弟子无数,其中尤以那“玉虚十二门人(阐教十二金仙)”为修行最圆通者,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灵宝法师。法力高强、出神入化。后世凡人感其开天辟地之功,皆尊盘古为元始天尊。

三弟子通天,曾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端的也是融汇圆通、异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来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此是后话,表过不提。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

混鲲祖师

混鲲祖师,修“玄灵气”,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蛇兽、蛟鹏狮猴……各种形象各异的生灵都来者不拒。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大弟子名唤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唤准提道人,端的也是仙心非凡、道行功深。两人一手创立了一门派别——名唤西方教,分任大、小教主。

大弟子接引道人即为阿弥陀佛,一般又叫接引佛祖。原型为接引他人成佛的宝幢光王佛。

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摩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诛仙阵。后释迦牟尼如来创立了佛教,掌管小乘佛教,接引道人掌管大乘佛教。后唐僧西天取经所取得三藏真经,乃是接引道人赐给如来佛祖的,只是小部分。

在洪荒流小说中,乃是六大天道圣人之一,发大宏愿成就阿弥陀佛祖之尊。

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准提佛母,其间不知与接引道人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此再不闻踪迹。多年后,有一天产石猴横空出世,得一来历神秘的菩提祖师传授一身惊人道法。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士。他多次来到东土渡化有缘人,对东方的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法自然更是了如指掌,为天道圣人之一。此外,“接引”对应的“接引佛”正是佛中之王阿弥陀佛。准提道人除了名字类似准提菩萨,十八只手、二十四首金身类似于准提菩萨,这里更是明确指出他就是准提菩萨。这可能与成书时的明代准提菩萨在中国佛教中的影响力有关。

女娲娘娘

女娲,修“玄空气”,这女娲自来便是一日七十化变模样,生性孤僻,不多说话,但其胸怀广大,素有悲天悯人之抱负。在其师侄元始天尊一斧头凿出一个天地后,女娲娘娘怜宇宙造化苍生万物之意,于是用水和黄泥,仿照自己样貌,捏了无数阴阳泥人,再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竟都活了过来。后来人们感女娲造人之功德,尊其为女娲娘娘。

尔后女娲以造化天地生灵遗德洪荒。被诸圣尊为“万灵之宗”、“大地之母”。

人类陷入了绝境。那悲天悯人的女娲娘娘炼烧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以无上道法补天,并从一只深海万年巨龟身上砍下四条腿,作为支撑天地的四柱,天地终于重归宁静。在女娲娘娘补天之时,竟有一块顽石,似是不甘做平庸的补天石,竟偷跑了出来,那就是后世之天产石猴孙悟空(灵明石猴)。

根据部分网文创新设定:女娲亲传弟子:广寒仙子、后土娘娘,后土皇地祇乃是六大天道圣人之一,化六道轮回成圣。

陆压道君

正所谓“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子盘古初开天。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那说的就是后来人的模样都是出自陆压道君。创始元灵四大弟子: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开宗立派功德着实开天辟地,偏是这最小的小师弟陆压道人,生性胡闹打混,从无一天正经,却无什么名声留下。其师侄太上老君、如来等,尚尊其为小师叔,知道者也尊其为陆压道君,小辈神仙之中,却是闻者渺渺了。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杨眉大仙

杨眉大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先天地而生的仙人,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掌控空间法则。杨眉大仙是创始元灵将一团灵气注入无极时期的宇宙中心的一棵巨型垂杨柳使其变成杨眉大仙,因他受了强大灵气法力的影响,故是宇宙一异数,他一出世就是混元大罗金仙,比鸿钧老祖早上了三千年,且无心,任何法宝对他无效,任何法术法力对他无效,准确来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伤到他。(《无极轮》等洪荒小说杜撰,仅供参考,不要盲目相信。)

先有鸿钧后有天”是太上老君开天文里的话,而“陆压道君还在前”、“我比鸿钧早千年”并非原著中所录,乃现代说书人自创。

根据部分网文创新设定:鸿钧是一条蛐蟮,在盘古之前就已有了,鸿钧本以为自己在世上是唯一的生物,没想到还有一位比他还厉害,他是一颗空心杨柳树,号杨眉大仙。据说他的眉毛像杨柳一样长。有一次鸿钧和杨眉大仙交手,鸿钧把所有的法宝都用了,可全被杨眉大仙收去,因为他本身就是一颗空心的树,不管用多少法宝全部充公。后来鸿钧败服,杨眉大仙把宝物全部归还,并告诉鸿钧在你得道时我已比你早上了三千年了。因为不喜欢扬名,没有神知道他,也不想过问世间上的杂事。毕生只收过一个徒弟曰:义虎。

总结

本源:创始元灵

第一级:鸿钧、混鲲、女娲、陆压、扬眉

第二级:六大天道圣人太上老君(老子)、元始天尊(盘古)、通天教主、后土娘娘、接引道人、准提道人

第三级:广寒仙子、义虎(此二人辈分第二代,但不成圣,功不成,降入第三级)、昊天、瑶池

第四级:玄都八仙、十二金仙、三千佛子等

第五级:二十八星宿、雷公电母等

这要看是什么小说了,要说起修真小说发展史,以及修真等级的排序,你可真就问对人了。

说起网络小说的鼻祖,还是要从萧潜大师的《飘渺之旅》说起,要知道在《飘渺之旅》这部小说里,分两个体系,一个是修仙,也可以称之为修真,另一个是修神(魔、鬼、妖这些也是类似)。修真最终的结局是成仙,修神的结局是成神,到达仙人的最高顶点也是可以修神的。

从普通人到仙人的境界如下,分别是旋照期、开光期、融合期、心动期、灵寂期、元婴期、出窍期、分神期、合体期、渡劫期、大乘期、散仙、仙人。其中开光期是最初始的等级,一般的三流门派有元婴期的高手就算是不错的门派了。如果门派存在分神期以上的高手,那都是二流以上的门派。像修真界一些知名的大派系才会有渡劫期以上的高手。

不过这种等级设定有一个细节还是要注意,渡劫成功就是大乘期,此时你已经不能算是人了,在凡间、修真界的日子已经不多了。等自己渡劫之后,修为圆满就会被接引至仙界。如果渡劫失败,那么除却魂飞魄散之外,还是可以转修散仙的,散仙的等级根据渡劫的次数来划分。

等成仙后,升入仙界,我们的起点就是仙人了,像罗天上仙、大罗金仙、古仙人、天君、先帝、始隐者、神人等等,这都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事了。到了仙界想要晋升境界,就不再是靠修炼那么简单的,这与功法和历练有很大关系,向一些厉害的仙人,还要转世重修很多次才可以成就高境界,这不是咱们凡人能参与得了。

而萧潜大师这部作品中,还额外阐述了一条分支,那就是修神。按照正常的修炼进度,凡人→修真人→仙人→神人,之后在每一个人群中分出等级。而修神,实际上就像漏洞一样,它可以打破这个修炼规律,作为凡人,如果你的天赋和运气较好,是可以从凡人直接修炼成神的。

而这些也只是仙或神的修炼,除此之外还有魔、鬼、妖、神的如下:

仙的:散仙、天仙、大罗金仙、仙君、仙帝;魔级:魔灵、修罗、魔将、魔帅、魔仙、魔煞、魔君、魔帝、魔尊;鬼级:鬼灵、鬼卒、鬼使、魍魉、鬼将、鬼帅、鬼仙、鬼王、鬼帝;妖级:妖兵、妖将、妖帅、妖魅、妖仙、妖王、妖君、妖帝、妖皇等等

以上就是大多数玄幻小说的修真等级划分,《飘渺之旅》之后的所有玄幻小说都是仿造这套体系衍生出来的。